您的当前位置:  首页 > 学习交流 > 药检百问

冬令进补选膏方

在上海、江浙一带,有冬令进补膏方的传统。每到秋冬季节,东阿阿胶养生文化节、雷氏中医膏方节、胡庆余堂膏方节就把人们带入了浓浓的膏方文化中。 
    
膏方,又称膏剂或膏滋,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,辨证论治为基础,强身与疗疾相结合,作用明显、服用方便的一种中医特色保健品。 
    
早在战国秦汉时期,就有关于膏剂的制作和临床运用的论述。《灵枢·痈疽》篇:“发于腋下赤坚者,名曰米疽,治之以砭石……涂以豕膏,六日已,勿裹之。” 
    
在晋代,膏方的运用已由皮肤外敷,逐步发展到五官科外用和内服并用以治疗疾病。《肘后百一方》中“莽草膏”:“耳鼻病可以绵裹塞之。”“裴氏五毒神膏”:“温酒服,如枣核一枚。” 
    
到明代,人们已经认识到膏方具有抗老延年功能。《御制饮膳调养指南》:用人参、生地、茯苓、蜂蜜制“琼玉膏”,用枸杞子制“金髓煎”,用天门冬制“天门冬膏”等,规定以“慢火熬成膏”,并认为能“延年益寿,填精补髓,发白变黑,返老还童”。 
    
到清代,膏方已成为临床治疗疾病的常用手段。《理瀹骈文》对膏方的治病机理、配制工艺、应用方法等,均做了详细论述。书中指出:“外治之理,即内治之理;外治之药,亦即内治之药。所异者法耳。”   
    
到现代,除临床外科应用膏方日益丰富外,还发展前人经验,形成了补虚疗疾、复方多味的“膏滋药”。《张聿青医案》中,有近三十例膏滋方治疗血证、眩晕、遗精、哮喘、不孕、痛经等病。《丁甘仁医案》中的膏滋方案例辨证细致,论述精辟,理、法、方、药严谨。  
    
膏方是根据人们体质不同与病情的需要,选择多种药物组成方剂,并将中药饮片经多次煎熬、去渣,将药汁经微火浓缩,再加入辅料,如蜂蜜、阿胶、鹿角胶等收膏,形成稠厚的糊状补膏,以达到补养身体、调理疾病的疗效。 
    
中医进补,四季皆宜。但服用膏滋药,则以冬季为宜。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教授周端说,这是因为膏滋药比较滋腻,热天服用不易消化吸收。同时,一料膏滋药,一般要服6~7周,在气温较高时容易变质。一般以冬至日起45天左右,即“头九”到“六九”为最佳服用时间。如果准备一冬服两料膏滋药,则可以适当提前。 
    
冬服膏方更主要的原因是,冬季是封藏季节,天气寒冷,人则食欲旺盛,腠理致密,进食的数量和质量需求方面,也较热天为多。《黄帝内经·素问·四气调神大论篇》说:“冬三月,此谓闭藏”。因此,冬令正是及时进补的大好时机。  
    
周端说,膏方的效用已被历史证实,也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。与此同时,膏方使用面较广,但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服用的。服用膏方时原来的治疗不能放弃,情志调摄,饮食调节,适度运动应贯穿于防病养生的始终。

 

 

来源:中国医药报


【收藏本页】 【打印本页】 【关闭窗口】 【返回顶部】